《流光溢彩—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展》
清掐丝珐琅出脊花觚
清掐丝珐琅勾莲凤耳大花觚
清掐丝珐琅蟠螭八宝鱼总
清填珐琅五供
清乾隆款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盘
清画珐琅人物山水屏
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十四世纪,蒙古人侵入欧洲,将此工艺传入中国,当时称为“大食窑”,以后又有“拂菻嵌”之名,当时制作和使用比较少。到明代,这种西方的制作技术与中国传统民族技艺融合在了一起,并有所创新。明代景泰年间珐琅器大放异彩,在造型、纹饰及各项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出后世赞誉一时的“景泰蓝”制品。
清代珐琅器在元、明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有了巨大的创新。清入关后,海禁渐开,西方教师东来及对外贸易的开拓,引进了新的珐琅原料,同时也引进了画珐琅和填珐琅等新兴的制作工艺。至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器生产规模巨大,工艺技术精湛,创造了我国珐琅器制作之最,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最多的珐琅珍宝。
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宫珐琅器约三百件,其中大多数为清代中期所制,这些藏品包括了皇宫殿内的陈设珐琅器、宫廷御用的宗教珐琅器、古色古香的仿彝珐琅器、华贵富丽的内廷实用器和高雅精湛的陈设屏联器等,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反映了清代宫廷珐琅器的发展全貌。我们在这里精选了院藏珐琅器七十余件,都是清宫遗留下来的珍品,在这些精美的珐琅器上,凝结了那一时期鲜明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晶莹华丽,流光溢彩,广大观众从中可以了解到清代精湛的珐琅器工艺和高超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