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抵达印度卡利卡特,那里就是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的古里。在当地国王赠送给他的礼单上赫然写着:
一个装有50袋麝香的瓷罐
六个像饮酒用的大口杯一样的大瓷碗
六个深腹的瓷壶
······
仅仅过了不到10年的时间,葡萄牙人便占据了位于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岛。1510年,又占领了印度西海岸港口城市果阿。1511年,葡萄牙人终于在马来半岛西部的马六甲建立起贸易中心,成为进入中国的跳板。1514年,对中国充满向往的葡萄牙人到达广州附近的屯门岛,购买了一大批瓷器,由此开辟了欧洲通向中国的新航路,中西瓷器贸易正式拉开帷幕。
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时成为欧洲的瓷器贸易中心,里斯本的大街上涌现出许多瓷器商店。一份1620年的文档中,记录有17家中国瓷器商,运来大量瓷器,不少船只载运两三千套,每套20件。
质地晶莹、色彩艳丽的青花瓷器一下子吸引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极大关注,王室贵族开始争相追逐,都以拥有中国瓷器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
1603年2月25日,刚刚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劫掠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圣卡特琳娜”号。不久,约10万件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在阿姆斯特丹被公开拍卖,一时引起轰动。青花瓷成为时人眼中名副其实的“白金”。
以青花瓷为载体的中国装饰纹样也开始进入欧洲艺术家的视野。“中国风”(Chinoiserie)迅速蔓延整个欧洲。17世纪法国设计师丹尼尔设计了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在壁炉上方分层、密集地陈列中国瓷器,此风迅速流行,当时任何一个别墅或宫殿中若无中国瓷器点缀,便不可能被看作完美。
在葡萄牙的桑托斯宫(Santos palace)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瓷器屋顶”,天花板上覆盖着260余件青花瓷盘,大多是由16-17世纪上半叶的克拉克瓷盘组成。自1501年起,那里曾是葡萄牙国王的住所。这个青花瓷装饰的屋顶是17世纪后25年建造的,上面的瓷器曾是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收藏品。
欧洲人通过瓷器上的图案所展现的中国意象来模仿中国人的生活,使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穿中式服装,坐中国轿子,乃至修建中国宫。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中国瓷质餐具盛行,是当时富裕家庭餐桌上的必备装饰。
青花瓷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而此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景德镇,无数的制瓷工匠每年都能收到来自欧洲商人带来的绘制图样,这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或许这里的陶匠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看来一件件平凡无奇的瓷盘、瓷碗会在遥远的欧洲,价比黄金,吸引着无数的艳羡目光。
更没有人会想到,近代科学已露曙光的欧洲正在全力探求中国瓷背后的奥秘。一枝独秀的景德镇即将迎来最为强劲的对手,双星闪耀的时代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