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在明末清初的瓷器外销贸易中,克拉克瓷无疑是最为抢眼的。
对克拉克瓷名称的来源,学界仍争议颇多。目前较为常见的观点认为“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Kraak)的称呼,是指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初期,景德镇及漳州等东南沿海地区窑场生产的一种主要供外销的青花瓷,克拉克瓷以外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土耳其及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为主。
与其它外销瓷相比,克拉克瓷以盘为多而具典型性,最主要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布局和纹饰上装饰开光图案。
青花八开光蛙纹盘 明代 江西省博物馆藏
所谓“开光”装饰就是利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在陶瓷器皿上划分出装饰面,使其成为显眼的部位。这种装饰手法的特点是可以突出装饰的主体,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克拉克瓷盘的开光装饰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盘底心的大开光、盘壁边饰的开光和两者之间的连弧纹饰带。
克拉克瓷盘的开光装饰艺术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伊斯兰教义中,“开光”一词是“穆罕默德之光”,是“神圣之光”。运用开光装饰的克拉克瓷盘自然受到当地人们的追捧。克拉克瓷盘壁边一般为六个或八个扇形或椭圆形开光,开光内绘杂宝、风景、花卉等图案,有的盘壁还模印出花瓣或开光的轮廓。
荷兰东印度公司仅仅在18世纪就从中国运走1600万件瓷器,大量的克拉克瓷进入欧洲人的视野。
2003年,明“万历号”的残骸在离马来西亚海岸6英里的水下被瑞典人史坦(Sten Sjestrand)发现。这艘沉船包括了10吨的破碎瓷器,完好的瓷器约有上千件。船上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主,其中绝大多数又是景德镇出产的克拉克瓷。世界众多国家的博物馆与私人都收藏有明万历克拉克瓷,印证了发展到万历时,青花瓷名扬天下,大批量生产的克拉克瓷的传播,形成了全球市场效应。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造成克拉克瓷贸易订单大量减少。疯狂暴利的背后,促使日本等国开始模仿并制作绘有中国风格的瓷器。16世纪后期日本也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并因其形似盛开的芙蓉花而称之为“芙蓉手”。
青花芙蓉手鹿纹大盘 十七世纪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