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中国的青花瓷能够远涉重洋,出现在欧洲人的视野之中,得益于发生在15至18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和全球地理大发现。正是因为环球海运网络的形成,最终促成“海上瓷器之路”的形成。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青花瓷漂洋过海,东西方文明也就此拉开了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大幕。欧洲人对瓷器的“再发明”,无疑是其中最为精彩的华章。
中西瓷器的交流,带来两种文明的互相借鉴,彼此欣赏。景德镇瓷器曾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样板;梅森瓷器以其无与伦比的品质带给景德镇新的艺术启迪。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个瓷都的交流、融汇,激励了瓷器的发展创新,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水平的提升。
这组瓷器上的纹饰明显是仿照德国梅森瓷器的赫洛特风格。这些器物是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很好的例子:德国梅森瓷器画工绘画了他们理解的“中国风格”的题材,而这纹样却又成为了订烧中国瓷器的稿本。中国瓷器画工则未必知道这纹样的原稿是画的“中国”人物。
因为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所产瓷器供不应求,且价格高昂,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在中国订制梅森风格的瓷器。这组瓷器多装饰着港口商人贸易图。图案源于梅森样稿,但绘画不及梅森瓷器本身精细。不过有些技术比如“白加白”(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釉面上绘制图案),当时的德国瓷工还没有掌握,中国的工匠却已把它熟练应用到欧洲人订制的梅森风格瓷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