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最初是1933年由日本人开办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相继建成“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化”,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满洲曹达株式会社”(简称“满曹”,即大连碱厂的前身)。1945年日本投降,“满化”、“满曹”停产。
1933年建成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工厂于1946年由中国共产党接管,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大型国有化工企业。1957年,大连化学厂和大连碱厂合并,先后称为大连化工厂、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大化集团,她是最早属于新中国的大型化工企业。
1951年6月25日,大连化学厂修复后正式开工生产。工厂举行开工典礼,
旅大市市长韩光(左一)为工厂开工剪彩。右起第一人是厂长秦仲达。
她的传奇在于,解放战争中,她从日本人的手中挣脱出来并调转枪口,为解放区制造火药、炮弹。大化职工用最短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修复了部分生产装置,投入稀硝酸、浓硝酸、浓硫酸、乙醚和各种型号火药的生产。这些产品除保证本厂无烟火药的生产外,其余均运出供给华东、华北解放区的火药厂,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的传奇在于,她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成建制地援建了吉化、太化、兰化等化工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她的传奇在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仅两年的时间,她就恢复了化肥和纯碱生产,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纯碱生产企业。
她的传奇在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当人们以为她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她却凤凰涅槃,易地再生,再次向人们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正午的阳光从车间顶部的窗户洒落下来,尘埃慢慢落在了这些锈迹斑斑的大型设备上,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大化的历久弥坚。
2005年1月,一场中国化工史上前所未有的搬迁工程在这里悄然拉开了帷幕。近34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迷宫般的厂区,看似怪异的锈迹斑斑的设备,那宏伟的大跨度厂房,昔日管道纵横、塔罐林立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平整出来的空地,但大化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会因此而消失。
如今,部分退出大化生产的机器已被收藏。坐落在大连博物馆门前广场的大化人于1955年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2400马力大型氮气压缩机,以及从日本引进的、由德国克虏伯公司1930年制造的1340马力大型空气压缩机和日本神户制钢所株式会社1934年制造的大型往复式压缩机,成为大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大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大连博物馆门前陈列的大化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