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瓦轴——中国最大的轴承基地》的朗读者是大连博物馆志愿者,刘振民。
历史上,瓦轴(今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摇篮,是共和国的功勋企业;现如今,她是中国最大的轴承基地,轴承工业的排头兵。瓦轴工人们创造了一个个新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套核工业轴承、第一套坦克诱导轮轴承、第一套铁路货车无轴箱轴承、第一套大型跟踪望远镜轴承、第一套2050轧机国产化轴承……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是大连产业工人比铁还硬的自强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突破闯新路的创新精神,燃烧自己为企业的奉献精神,这是他们用智慧和业绩凝聚出的优异品格和城市基因。
建厂初期用的都是旧设备
1938年3月26日,由日本东洋(NTN)轴承制造株式会社通过日本资本家与社会财团合资,开始筹建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工厂于1938年10月23日破土动工,1940年1月厂房主体工程竣工并开始投入生产 。当时,工厂只生产轴承套圈、滚子、并进行轴承装配,而保持架和钢球等配件则由东洋(NTN)轴承制造株式会社从日本国内供给。
建厂初期的厂区图
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作出贡献
1945年10月7日,东北人民自卫军四支队三团进驻瓦房店,成立了复县人民政府,瓦房店获得了解放。工厂改称“辽东铁工厂”。根据战时的需要,由轴承生产转为枪械修理和手榴弹制造,并担负着繁重的枪械修理任务,为支援东北人民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厂房
承担发展中国轴承工业的重担
新中国成立前夕,瓦轴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轴承厂,面临着许多因难。为了解决国家急需,瓦轴工人毅然承担起发展中国轴承工业的重担。1949年9月,瓦轴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研制出以“610”为代表型号的中国国产的第一套工业轴承,向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一份厚礼,结束了中国不能独立生产轴承的历史,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中国轴承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照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瓦轴人就先后选派出最优秀人才,从辽南这片土地奔向了全国,哈尔滨、银川、洛阳、北京……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家舍业,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共和国的轴承事业。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工人,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一生追求,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