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建新公司——新中国工业的第一块基石》的朗读者是来自大连博物馆的志愿者,刘振民。
1945年8月15日12时,正午的阳光明亮、炽热。大连中央放送局的广播传出日本天皇颤抖的哀鸣,“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这一历史上的伟大时刻给大连人民带来的是欢欣鼓舞,是热血沸腾,是冬天过后的第一缕春光的温暖。1945年10月中旬,韩光受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到大连秘密组建旅大地委,带领群众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为大连与东北一起成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率先带来了共和国工业文明的春天。
宏昌工厂厂房
巩固的后方隐蔽基地
1945年末,八路军、新四军10万大军先于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时值冬季,军队没有冬衣,更缺少弹药补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肖劲光先后两次亲自到大连调查,并认为“大连建立军火生产的条件非常好”,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在大连建立兵工厂的建议。
当时全国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大连又是我党领导下的第一座近代化工业城市,作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工业中心,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成为建立军工基地的不二选择。大连不仅仅是大连人民的大连,而且是全东北、全中国的大连。只有充分利用大连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条件,努力恢复和发展大连的工业,才能把大连建设成为巩固的后方隐蔽基地。
大连五二三厂装配车间内部
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兵工联合企业
1947年5月12日,军工委员会派原华中军区军械处政委吴屏周秘密建立炮弹生产工厂,取名裕华工厂。紧接着,1947年6月初,军工委员会派原华中局军械处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吴运铎率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大连甘井子老虎牙建立为炮弹配套的引爆装置工厂——宏昌工厂。1947年7月1日,在旅大地委书记韩光的帮助下,钢铁厂(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特殊钢有限公司前身)、化学厂(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前身)、机械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前身)、制罐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等由苏方移交中方管理,这四个工厂和裕华工厂、宏昌工厂共同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兵工联合企业——建新公司。每个工厂各有分工,大化生产无烟火药;大钢生产炮弹钢;大重生产炮弹弹体;大橡塑生产炮弹箱、弹药箱等。
在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我军发射的几十万发炮弹,大部分都是大连制造的。辽沈战役中使用的成百吨炸药,也是从大连运去的。当年大连的军工生产,在我党我军的兵工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大连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
五二三厂展览室展示该厂生产的大炮弹
如今,当年这段辉煌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老厂房、老设备已不复存在。但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共和国工业文明的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他们光辉的形象和不朽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