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约 搜索 观众留言 问卷调查 中文 | English

光与影的邂逅: 中国皮影戏溯源

时间:2020年03月31日     阅读次数:4301

为了更好地向大家呈现中国皮影的独特魅力,大连博物馆特别精心策划了本系列线上活动,围绕馆藏皮影文物,向大家娓娓道来一段关于中国皮影戏的光影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331155720.jpg


追溯皮影戏的起源,不得不从古人对光影的认识说起。

影子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有光才能见影。在遥远的古代,原始先民对自己的影子充满了好奇和恐惧,影子往往与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

随着思维的进步,古人慢慢洞悉了光影的奥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中便对光、物、影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

对光学原理的掌握,让原本就相信“灵魂是人的影子”的古人认为通过对影子的操控可以为死者招魂。

于是,在巫风、方术盛行的齐楚之地便出现了擅长“弄影还魂术”的神仙方术之士。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借影还魂”,发生在汉武帝身上。
据《汉书·外戚传》所载,最为武帝所钟爱的李夫人香消玉殒,汉武帝悲痛难忍,来自齐地的方士少翁自称能一解武帝相思之苦。遂在夜晚于帷帐之中点起灯烛,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身居另一帷帐中的汉武帝竟远远望见一状似李夫人的女子翩然出现。见而不得,恍如缥缈。
让汉武帝肝肠寸断的这次“还魂”,其实只是深谙弄影之术的少翁将一个形貌如李夫人的“影人”事先置于帷帐之中,烛光摇曳下,武帝自然以为夫人复生。

这次成功的“弄影还魂”,也被后世视作中国皮影戏之源而广为流传。
其实齐人少翁之所以能用此弄影之术哄骗汉武帝,恰恰说明在西汉时期,弄影伎艺仍旧笼罩在浓厚的巫术思维之下,如若影戏业已产生,汉武帝又怎会对少翁的把戏信以为真?


关于中国影戏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淮阴人张耒(1052-1112年)所著的《续明道杂志》,其中记述京师有一富家子弟酷好影戏,甚至于“每弄至斩冠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人(1078-1085年)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述道:“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从中可见,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影戏在北宋仁宗年间方才瓜熟蒂落。
南宋人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中国影戏在两宋时期的诞生和繁荣绝非偶然。无论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还是南宋临安(今杭州),在当时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城市商业兴盛,通俗文化和民间文艺很快普及和兴盛起来。

北宋都城里开始出现了一种专供表演杂剧、曲艺和戏曲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在百伎争艳的勾栏瓦肆里,一群以讲说历史故事为业的“说话人”产生了,当时最流行的便是讲“三国志平话”,俗称“说三分”。
讲史人为了让情节更加生动形象,也为了吸引更多的看官,开始在讲说中加入了影人的表演。制作影人的材质也从最初的素纸逐渐变成了皮革。皮影戏终于成为独立的表演种类。南宋时期,皮影戏更为普及,甚至出现了中国影戏历史上记载的第一班社——绘革社,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影戏表演艺人和皮影雕刻艺人。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足见当时影戏之盛。

北宋都城汴梁是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之地,这里也是后世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地。

随着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汴梁陷落,北宋灭亡,影戏艺人们也随徙民四处流散,开始了皮影戏在全国范围里的大传播。中原影戏也开始在各地扎根繁衍,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区域性影戏流派。

访问人数:604155人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0号     大连博物馆 版权所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备案号:辽ICP备180005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