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约 搜索 观众留言 问卷调查 中文 | English

雕刻时光:中国皮影雕刻的造型流派

时间:2020年04月01日     阅读次数:4220

宋人笔记里详尽记述了影戏在两宋时期的繁盛之况。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影戏的体制已经十分完善,在影人的雕刻上也有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的程式化和脸谱化特征。

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自古史记十七代,注语之中仔细看。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驾前二替。杂使公二,茶酒、着马马军,共计一百二十个。单马、窼石、水、城、船、门、大虫、果卓、椅儿,共二百四件。枪、刀四十件。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

                                                                                                                                                                                                                                                                      ——宋·无名氏《百宝总珍》

北宋灭亡后,都城汴京的影戏艺人不得不随徙民四处流散,并在各地扎根繁衍。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以滦州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而其划分依据则主要是皮影的雕刻造型。

据魏力群先生的考证,我国民间早期皮影造型风格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直至明代以后,才逐渐形成明显的地域性风格,而且各地影戏的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北方皮影的代表——冀东皮影雕刻造型

古称“滦州影戏”是以滦州府为辖地而名。民国时期,滦州府制撤销,而当时乐亭县的皮影戏非常兴盛,滦河两岸的皮影活跃中心也在乐亭,“乐亭皮影”之称谓则逐渐流行起来。解放后此地归属唐山,影戏则又随之变换为“唐山皮影”。又由于唐山不能包括滦河以东的昌黎、抚宁、秦皇岛等地,故又有“冀东皮影”之称。这一区域是我国北方皮影戏的代表,也是我国皮影雕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冀东皮影雕刻一般选用驴皮为料,制作工序主要有等八大步骤。

东皮影的雕刻以直刀为主,并且根据内容采用阴刻或阳刻。影人头茬的脸谱分为生、旦、净(花脸)、大(大胡子花脸)、髯(老生)、丑、妖等几大类。

陕西皮影造型

陕西皮影雕刻工艺之精细堪称一绝,雕镂的基础技法是“推皮走刀”,即主要是以手劲运转牛皮,以皮触刀,皮走刀不走。推皮的运转自如,刀口准确流畅,曲直有致,再配以多种凿镂工艺,更能显出陕西皮影雕刻之精美。

陕西皮影的造型风格以咸阳为界分为东、西两大路。东路皮影造型以华县、华阴、大荔、渭南一带碗碗腔皮影造型为代表,它的造型严谨、古朴含蓄、装饰严密、刻工细致,有成套的雕镂技法。影人的形体小巧,小生、小旦的高额直鼻、嘴形很小,形象妩媚,正所谓是“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鼻如悬胆。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现清秀文静;武生将帅以立眉表现其威武强悍。陕西皮影脸谱最显著的特征是无论生、旦、净、丑诸角的高额头,俗称“岩颅”。

其它区域皮影造型

微信图片_20200401145354.jpg


访问人数:623055人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0号     大连博物馆 版权所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备案号:辽ICP备180005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