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中国历史前半叶最具传奇色彩的关隘。相传春秋周敬王时的函谷关令尹喜,见东方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车至关,尹喜请老子著书。老子乃著《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而后老子出关西去,不知所终。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手下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说情放走孟尝君;孟尝君逃至秦国边境函谷关时,又被秦昭王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回齐国。这就是“紫气东来”和“鸡鸣狗盗”的故事。
现在,从洛阳市区出发,沿310国道西行二十多公里,新安县城已遥遥可见。在城东,一座坐西朝东的灰砖关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安函谷关。关前开阔地上芳草萋萋,关楼两侧的土墙如迎客般向关外伸展过来,在尽东头一南一北耸立着两座高高的土丘。南边的这座就是“望气台”,北边的这座就是“鸡鸣台”,它们是汉函谷关的阙楼。
历尽沧桑的雄关
虽有“望气台”,但想要探寻老子的遗踪是不可能了,因为那时还没有函谷关。
函谷关是先秦两汉时期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但有秦关和汉关之别。战国秦孝公时,秦国为了拒东方诸国西进,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据险设关,名“函谷关”。“函”就是匣子,“函谷”,因关在谷中,身险如函而得名。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家住新安的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上书迁徙函谷关,得到武帝批准,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至新安,史称“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今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汉关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北邻凤凰山,南邻青龙山,处于两山对峙的峡谷之中。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昔日这座雄关是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更是拱卫都城长安的重要屏障,东汉后洛阳成为首都,这里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中州锁钥”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的百战杀伐之地,从西汉到唐中期“安史之乱”,发生的大的战事就有10次之多。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描写“安史之乱”给豫西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的《新安吏》的故事就发生在新安函谷关;由此西去至河南陕县硖石乡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这次也列入“丝绸之路”世遗名单,那就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的悲惨故事的发生地。
唐宋以后,汉函谷关逐渐失去了防御功能而被冷落,但它依然是豫陕的重要门户。时至今日,仍能看出其位置之重要。关楼北侧20米处就是陇海铁路,而南侧不远处是310国道,在1972年310国道建成前,车水马龙的公路就从关楼下穿过。
历史上的汉函谷关关楼屡毁屡建,今日早已非汉代模样。现存关楼为新安名人、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于1923年重修,关楼三层,砖石结构,底层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交通。康有为游陕过豫时,在张钫的邀请下,写下了“汉函谷关”四个苍劲浑厚的大字,被镌刻在西关口上方。东西关门分别镌刻着康有为手写的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概括了函谷关厚重的底蕴。新中国成立后,关楼已十分破旧,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拆毁,如今残存2层。
不仅是关,还是一座城
不要小看鸡鸣台、望气台这两座黄土丘,它们是大有来历的。“现在可以确定鸡鸣台、望气台及台基西侧夯土墙和关城东墙,都是西汉建关时修建的,关城南墙为汉代增建”,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介绍说。
为配合丝绸之路申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开始对汉函谷关关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发掘遗址面积3300平方米,发掘城墙遗迹5处、夯土台2处、古道路2条、建筑遗址2处。
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就是搞清楚了汉函谷关的整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为长方形;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关城卡在峡谷之中,关城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完全控制了峡谷的东西交通。它不仅有关墙,还有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说明它不仅是关,还是一座城。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两条古代道路。其中与关楼中心对应的为汉代道路遗址,可分为12期,最早的一期为汉代,一直沿用到现代,是一条千年古道,也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汉代道路南侧,还发现了一条早期道路。该道路也是东西向,应为西汉建关以前的道路。
东汉建都洛阳,明帝时班超受命出使西域,重开丝路。从此,西域使者、商人来往不绝,汉函谷关成了丝路上繁华的商驿枢纽。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描述道:“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描绘了各国商人在此云集,携带奇珍异宝、各色特产进行贸易的热闹景象。20世纪80年代,汉函谷关附近还出土了不少具有西域特色的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
得来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们是‘科学拆迁’、‘和谐拆迁’。让老百姓满意,感到拆迁后比在这儿生活得更好”。在关楼上,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洪超对记者说。
如今的汉函谷关前,河水清清,芳草茵茵。谁曾想它曾因基础设施落后,差点与世界遗产失之交臂。
与落日孤烟的边关不同,汉函谷关地处人烟稠密的城市周边。当历史的硝烟散尽之后,这里早就成为乡民们居住生活的家园。几年前这里还居住着110多户居民,五六百人。沿关楼东西,是城关镇北关村东关三个村民小组密密麻麻的民居。上百户村民住在关楼周围,房舍和猪圈与遗址融为一体。遗址两侧公路、铁路沿线建筑密集,周边建筑外观多外现代材质,与遗址景观极不协调。沿着关楼向东过涧河,有电线杆厂、水泥制品厂、驾校、化工厂……
申遗工作启动后,2008年4月,新安县委、县政府成立新安县汉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函谷关环境不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对丝绸之路各个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的研讨会上,曾有专家对函谷关申遗前景很是担心。
2012年7月,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新安人重新燃起了申遗信心。8月,新安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主任的新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方案,成立了申遗办公室、文本编制组、宣传报道组、资金保障组、督察组、接待组。当时离申遗验收只剩短短半年时间,遗址区内还有14户居民和5家企业没有搬迁,遗址保护展示规划设计还在编制中。2013年1月,成立新安县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推进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汉函谷关附近的居民小院中。过完春节,遗址区大小二十余项工程相继开始施工。城关镇党委、政府由副镇长带队,吃住在拆迁工地现场,对需拆迁农户、搬迁企业、征用土地等情况进行摸排,让征迁工作得到群众、企业的理解支持。2013年3月, 110户居民房屋和5家企业的拆迁安置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王洪超指着关楼西北方向说,县里的做法是先把群众安置好,专门规划了安置区,居民由原来的沟底搬到距这里一里地的向阳的半坡上,那里离县城更近了。规划的街道有25米宽,居民们用补偿款家家都盖了两层以上的新房,有的还盖起门面房,做起生意。“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更方便了,老百姓都非常满意”。据介绍,县财政为拆迁、环境整治、保护等投入了7000万元。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2013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托的日本专家对新安函谷关申遗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他说,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汉代庞大的防御体系,很震撼,临走时一连说了三个“very good!”2014年6月22日,新安函谷关遗址终于圆了“世遗”之梦。
站在关楼上凝望着汉代的关墙,每隔几分钟,北侧就会有陇海铁路的火车隆隆擦肩而过,让人恍惚产生时空穿越的感觉。函谷关,两千多年一路走来,得来不易,守好不易,且行且珍惜。
发布时间:2014-07-08作者:本报记者 王 征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