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中国古代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东端的一处咽喉重镇;敦煌艺术,是世界文明灿若星河的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研究院,是中国设立的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西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等保护、管理与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专门机构。时值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之际,追忆敦煌艺术近1700年来的文化传承,回味敦煌艺术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的成功亮相,作为博物馆人无不感到崇敬和喜悦,谨以此拙文,共襄盛举。
敦煌艺术的文化传承
敦煌艺术源于西方佛教而又开启了东方佛教艺术的先河,她秉承了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传统基因,在引进、消化和吸收过程中进行了汉化、重组和创新的长足发展,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莫高窟鸣金开窟到元代敦煌营造息鼓(1368年)的长达一千多年的时空经纬间,成为推动世界佛教艺术蓬勃向前的一个巨大引擎。
敦煌艺术的发端和佛教密不可分。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之后,大约在西汉末期,由于传播佛教的僧人、使者都是以敦煌地区作为进入中原的首要补给停歇地,因此佛教在这里作为外来文化和主流中原文化开始碰撞并融合,为随后敦煌石窟的凿建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
敦煌石窟是古代敦煌郡、晋昌郡地区佛教石窟寺的总称,它包括今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玉门市昌马石窟等。其中开凿最早、规模最大、彩塑和壁画最精彩的首属莫高窟。据史料记载,莫高窟首创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是由内地游方僧人乐僔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后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直至蒙元千余年不断地续建和改扩建。其他石窟则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营建时间短,规模较小。目前,莫高窟保存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数为492个,其余西千佛洞有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8个,五个庙5个。北区另有僧房窟、禅窟、佛殿窟等243个。
敦煌艺术的载体主要是石窟建筑和其中的彩塑、壁画,其次是纸、麻、布帛等画,被称为敦煌遗画,还有一些雕版印刷品等。按照造型艺术门类可以分类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从壁画的内容和敦煌文献中包含的曲谱、舞谱等又可分为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敦煌文献中的变文、词、曲、调等可构成文学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是由古代各类艺术家历经千余年时间呕心沥血、逐步积累创作的,尤其是彩塑和壁画的艺术精妙绝伦,堪称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和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变化多样的构图、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散发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莫高窟492个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内留下了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主体。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佛教经典的图解,属于佛教文化艺术范畴,但也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其中呈现的场景有耕获、狩猎、捕鱼、拉纤、撑船、修建、制陶、驾驭车马等,为研究古代人类的劳动生产、交通运输、音乐舞蹈、衣冠装饰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还有一些壁画表现了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日常生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友好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形象。
莫高窟内现存的3000余身彩塑中有圆雕像2000余座、彩塑1000余座,既有高达三十几米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彩塑的题材和对象是佛教尊奉的诸佛和诸神,如佛陀、菩萨、天王、力士等,还有世俗世界的真实人物。
尽管佛教题材占据了敦煌艺术的绝大部分,但佛教毕竟只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面对占据主流的中原文化和艺术,面对许许多多来自其他地域的文明,它并不是支配一切的思想。相反,倒是世俗的政治经济生活随时支配着佛教,不仅支配着它的内容,而且支配着它的形式,使之形成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同时留存有很多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相互改造又相互融合,形成一种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统治目的服务的中原文化,是整个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文化,相对于敦煌地区,则被称为汉文化。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敦煌随之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边疆军事战略要地之一。它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融合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民族、各地区的人类文明和文化,迎来了敦煌地区形成和奠定自己今后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地位的大发展时期。
汉王朝之后,中原政权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形成一个强大集权的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空前的动荡混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敦煌的政权统治不断更替,但这种更替相对来说并没有造成该地区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动荡和破坏,反而在大动荡的背景下,各中小民族继续大融合,佛教文化艺术有机会快速吸收众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各种文化艺术风格相互融合,达到了敦煌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北周王朝结束了战乱,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为隋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隋统一全国,又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的空前发展准备了充实的条件。敦煌地区平稳地过渡到了中国封建时代最繁荣的发展时期。随着敦煌地区政治、经济的再一次强有力的回归,它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其所取得的成就也进入了它的最高峰时期。
唐王朝衰落后,敦煌的文化艺术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唐中期直到五代,吐蕃和西夏先后统治敦煌,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进一步发展。再往后,随着远洋航海能力的不断加强,通过海路的贸易和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的中外交流日益强大,敦煌地区的历史地位则逐渐下降,特别是到了明代封闭嘉峪关以后,这种情势体现得最为明显。
敦煌艺术的融合和传承,有着它本身的特殊性,尽管纷繁复杂,却能水乳交融,最后幻化出崭新、瑰丽的新的艺术组合和新艺术形式。以“飞天”为例,敦煌飞天的艺术形式优美动人,人们一般认为它源于印度的原始宗教神紧那罗,并非佛教本身的人物。早期的“飞天”形象呆板,身体姿势呈直角,并没有飞的感觉。传到阿富汗巴米扬、巴基斯坦后,它的形象仍无改观,再进一步传到新疆和田后,飞天象希腊的爱神一样,在肩膀上加了两个很大的羽翅,但依旧没有飞动感。相反,中国道家的羽人形象却有强烈的飞动感。等到了北魏时期的莫高窟里的伎乐飞天,身体姿势都弯折成V字形或U字形。她们没有羽翅,单纯依靠灵动的线描的服饰线条,依靠飞动的飘带就能凌空飞舞。北朝飞天瘦骨清像,飞动的服饰显得很飘荡,而隋代的飞天脸庞丰腴方正,成群结队,唐代飞天更是雍容华贵,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不借助很多服饰的线条和飘带也能扶摇而上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了。所以飞天从一个外来的文化艺术形象,通过融合创新,完全成为中国的敦煌飞天。
敦煌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彼此认同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且积极融合、最后繁衍而来的全新的文化表述方式和艺术形式。它是多种文明相互交融、促进和共存的多民族文化,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佛教文化或儒家文化。它显示出兼容、宽容、求索、和平、进步、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保护和积累文明财富、传承人类文明的美好愿望。这些特点保证了敦煌文化和艺术在1000多年的生成、繁荣和传承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最终成为中国的文明,也成为世界的文明。
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这批古文献总数在6万件以上,多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内容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以佛教典籍和寺院文书为主。敦煌文献的发现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敦煌文献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
敦煌藏经洞宝藏先因王道士变卖一部分而流失,而后遭到了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的劫掠,他们掠走了宝藏的大部分,将其中的经卷文书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艺术品则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吉美博物馆。此后,劫余的文献虽由清政府下令押解回京,入藏京师图书馆,但日本、俄国和美国的盗宝者仍纷至沓来,对敦煌宝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敦煌文献和文物的流散,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大损失,但它们的发现让世界认识了敦煌这颗曾经湮没在沙土之下昔日的无价明珠,推动了世界对敦煌文化与艺术宝藏的研究和保护。张大千曾两赴敦煌调查文物古迹,停留时间长达两年,为莫高窟和榆林窟编号,并临摹了莫高窟各时期壁画的代表作。国内外学者亦争相对敦煌文献进行整理刊布,对敦煌石窟进行考察研究,由此诞生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英法日俄美等国的敦煌学家也为之作出了贡献。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49年,新中国政府对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崖体进行了全面加固。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0年后,对石窟加强了科技保护,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12月把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艺术的世博演绎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邀世界各国聚集上海浦江之畔,共同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作为上海世博会五个主题馆之一的“城市足迹馆”位于世博浦西园区,坐落于卢浦大桥边的黄浦江畔,馆址利用上海世博园区原江南造船厂老厂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上海博物馆承接了世博会课题,率队营建了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在筹建城市足迹馆之初,我们首先确立了“集世界博物馆文物之精华,展世界城市发展足迹之智慧”的理念,经过数年精心筹备,整体规划,有效推进,形成了深度演绎序厅“理想幻城”、第一厅“城市起源”、第二厅“城市发展”和第三厅“城市智慧”的陈列展览大纲。城市足迹馆放眼世界各大博物馆甄选相关文物,在国内外近30家博物馆的支持下,300余件珍贵文物璀璨一堂;最后,结合高新科技、虚拟影像与文物互动,成功演绎了世界城市成长过程中留下的足迹所反映的人类的智慧和成就。其中,令上海博物馆非常感激的是城市足迹馆得到了以樊锦诗为院长的敦煌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一走进城市足迹馆序厅,首先映入世人眼帘的文物就是“理想幻觉”展项中的“东方理想幻城——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场景、经卷和彩塑,充分演绎了敦煌壁画中大唐城市的盛世恢弘与开放胸怀。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的序厅之中,敦煌研究院以数字影像技术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复原了榆林25窟和莫高窟220窟洞窟样式及其壁画。神圣的佛国净土——敦煌,守候着东方的理想,谱写了城市的华章。敦煌石窟中运用写实手法创作的虚幻景象的“净土变”壁画,描绘了唐人理想中的世界,其中所展现的唐代城市风貌,勾勒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愿景。唐代的城市还对东亚其他地区城市规划产生了影响,至今日本京都、奈良等地仍然保留有许多唐代风格建筑与规划格局。
在敦煌研究院复原的榆林25窟和莫高窟220窟洞窟一侧的文物精品陈列室中,人们可以一睹莫高窟出土的《张君义勳告》经卷、《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经卷、《说苑反质篇》经卷、《妙法莲花经序品》经卷、《妙法莲花经普贤劝发品》经卷、木雕六臂观音像、彩塑供养菩萨像、供养菩萨、天王立像、菩萨立像等10件唐代稀世遗珍。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甘肃馆内同样按1:1的比例复原展示了莫高窟第45窟,该窟破坏较少,保存得较为完整。原窟营建时间为盛唐时期,据介绍该窟正壁开一平顶敝口龛,塑像七身,体态各异,个性明朗。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
敦煌艺术既是佛教艺术,也是中华艺术,还是世界艺术。集宗教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敦煌艺术不仅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昨天,也影响着今天和明天。值此建院70周年之际,真诚祝愿敦煌艺术与敦煌研究院相映生辉,两者所彰显的文化力量映照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