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约 搜索 观众留言 问卷调查 中文 | English

良渚发现5000年前中国最早大型水利工程系统

时间:2016年03月11日     阅读次数:3410

 

 3月11至13日在杭州召开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咨询会上,来自全国各地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家、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专家听取了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成果汇报,现场考察了莫角山遗址、北城墙及西城墙遗址及塘山、石坞堤坝遗址及老虎岭、鲤鱼山发掘现场。专家认定,良渚古城西北部和古城北面发现的11条水坝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发现,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良渚古城自2007年发现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沿着学术课题思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目前确认良渚古城的主体城市结构分为最中心30万平方米莫角山宫殿区,城墙以内300万平方米的皇城和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三重结构体系,城内还有反山、姜家山、桑树头等权贵墓地。其外围还存在一个超大范围的治水体系,目前发现了11条堤坝,根据位置和形态,可分为近山长堤、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3类。它们构成了南北两组坝群,形成高低两级水库,规模宏大。2015至2016年对其中3条进行的发掘,揭示出坝底采用淤泥堆筑、外部包裹黄土、关键位置以草裹泥堆垒加固的筑坝工艺。发掘者推测这一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蓄水和运输的综合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测算发现,高坝和低坝可以形成三处库区,低坝可以拦蓄出一片面积9.39平方公里的水库,令人震撼。

根据坝体的测年数据、在3处坝体发现的良渚时期的陶片和与古城相同的堆筑工艺,可以确认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年代为距今4700至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专家认为,这一水利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术先进;其与古城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规划视野和技术水平充分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了学术界对良渚古城的认识,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良渚水利系统与埃及和两河流域早期文明旱地水利系统不同,在时间和类型上形成鲜明对照,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也将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史前水利史研究的全新领域,意义重大。

 鉴于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与会专家建议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机制,从年代学上细化水利系统的始建时期,通过扩大勘探发掘面积,进一步弄清水坝、古城、宫城的关系,高低坝遗存间的关系,寻找水坝引水和泄洪道、水渠等遗迹;要把良渚水利系统纳入到整个良渚文化的大系统统筹考虑,及时调整和修改考古工作计划和良渚申遗总体保护规划,加大对水利工程及其相关遗存的保护,并尽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讯 记者李政报道)

(《中国文物报》2016年3月18日第1版)

 

访问人数:596194人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0号     大连博物馆 版权所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备案号:辽ICP备180005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