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约 搜索 观众留言 问卷调查 中文 | English

文物征集∣《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 展览文物征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阅读次数:2955

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

文物征集活动正式开启

 2017年9月末,大连现代博物馆的年度大展“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将隆重登场。这是大连现代博物馆联合武汉中山舰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和个人收藏者为新中国68岁华诞和党的“十九大”的献礼,也是中秋之际大连现代博物馆为参观者奉上的一份充盈满溢的精神食粮。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3周年,在超过两个甲子的岁月里,中国海军由一支只能执行近海任务的防御型武装,发展成为拥有航空母舰和核潜艇,可以在远海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力量。近代以来海军发展的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克服重重困难追求强国之梦的不懈努力和奋勇抗争。相信在这样一个海洋的世纪里,日益富强的中国会像乘风破浪的航母舰队一样,迈向远方,拥抱未来。

    大连是一座与海军兴衰史息息相关的城市,也是一座全国闻名的拥军模范城,我们相信,在这座城市里,有着许许多多关心海军,热爱海军的人士,海军历史的讲述不能缺少你们的声音。如果您珍藏着与本次展览相关人物事件的实物或影像资料,欢迎捐赠、租借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在展览中公开展出,我们也欢迎您向我们分享您与海军有关的故事……

    联系电话:0411-84803907


 

展览征集到的第一件文物

 8月23日大连现代博物馆“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展览文物征集活动,迎来了第一件文物。这是一份从法国漂洋过海而来的1896年出版的报纸,报纸头版就是一张李鸿章的巨幅肖像,内文中也分别用两篇文章阐述了一些对当时中国的看法及李鸿章在法国的言行。这份报纸是在法国学习、工作的大连女孩阎纹绮以她从事中外艺术品交流行业的专业敏感收集的,在得知大连现代博物馆正在准备的展览有关北洋铁甲部分涉及到人物李鸿章后,她委托家人将这份121年前的老报纸送到了大连现代博物馆。

为什么1896年的法国报纸要如此大篇幅的报道李鸿章?报纸的背后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通过这份老报纸,我们翻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21年前法国报纸揭秘李鸿章出访欧美往事

 

 

 

 
 

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举国上下的抗议和朝臣弹劾,清廷先后革去了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职。李鸿章只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当时日本势力的急剧膨胀,引起了俄国的警惕。俄国政府借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派员参加。慈禧太后念李鸿章过去的功劳,让他作为全权特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与其子李经方、李经述及其他相关大臣离开上海,于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超过4.5万公里,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欧美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李鸿章这次出访,影响很大。高尔基在小说中也作了描写,欧美各大报刊也相继作了报道。

 

 
 

在俄国签署《中俄密约》

 
 

 

1986年4月30日,李鸿章一行抵达俄国圣彼得堡。李鸿章住在一位俄国巨商巴舍夫家里,受到了巴舍夫一家最隆重的接待。当时欧洲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负责全程接待李鸿章一行,可见俄国政府对中国使团的重视。

在这场长达20天的隆重庆典活动中,发生了意外的重大伤亡事故,起因是年轻的尼古拉二世决定在5月18日这天莅临霍顿卡广场,并举行游艺大会,分发皇帝陛下馈赠的点心及礼品。为了亲睹皇帝陛下的尊容并得到一份礼品,这个小广场聚集了至少一百万人。最后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据当时多家报纸的记述,接近事实的数字是死亡4500到4800人,重伤3000多人,受伤致残的约5万人!这一惊天惨案震动了莫斯科,沙皇的朝臣们吓坏了。正在这时,李鸿章到访,认为此事不值一提,并向俄国高官传授瞒哄皇上的“宝贵经验”。仅此一举,李鸿章便赢得了沙皇大臣们的好感。维特的评论是:“卓越的政治家”,“善解人意,乐于为人出谋划策”。

1896年5月26日,俄罗斯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也前往祝贺。按照规定要依次演奏来访各国的国歌。而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自己的国歌,在典礼官高声宣布演奏大清帝国国歌时,神态庄严的李鸿章突然从他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各国嘉宾莫名其妙的目光注视下,这位被英国记者称为“身材高挑、面容慈祥、穿着蓝色长袍的老人”把优雅的微笑投向每一位嘉宾,然后扯开嗓子,用力唱起了他家乡安徽的庐剧。

李鸿章以考察为名进行暗中交易,俄罗斯要在满洲“借地修铁路”的《中俄密约》就是此行签署的。

 

 
 

在德国与“铁血首相”会面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从俄罗斯乘火车前往德意志帝国进行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

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德意志帝国政府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李鸿章访德期间,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因为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希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6月14日,李鸿章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威廉二世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6月25日,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参加了俾斯麦的家宴并与其深入交流。

在李鸿章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短暂地访问了荷兰和比利时。

 

 
 

登上法国最大报纸封面

 
 

 

1896年7月13日李鸿章一行到达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7月14日,李鸿章前往爱丽舍宫觐见法国总统福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而后几天法国政府专门为李鸿章举行欢迎晚会,法国外交部在埃菲尔铁塔设宴款待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甚至连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欧洲第一家日报、法国第一大报《小日报》,也在1896年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穿黄马褂的大幅彩色肖像。纵览这家报纸,直到1944年停刊为止的全部历史,除了欧洲的君主们以外,以个人肖像、尤其是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人物,仅此一次。

阎纹绮收集到的正是这张报纸,她的家人特地找人翻译了报纸里面关于中国和李鸿章的报道,报纸中描述了当时政府的腐朽和北京一些脏乱差的场景,还介绍了李鸿章在法国所受的招待,甚至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菜谱。文章中说:“在远东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位政治家目前正在出访欧洲。李鸿章并不快乐,尤其在最近与日本的交战中。他的皇帝连续赐予他黄马褂,又收回。……要想评判他的出访是否成功首先要知道他此次出访的目的,但这一点却是极其微妙的。天朝的特使看了也观察了,但却一直保持沉默。……他出席了晚宴但并没真正参与进来,只吃中餐,这种对实物的拒绝就是个征兆:他来了但并不介入。……当他走在街道上的时候,有好事者向他欢呼,因为他很精明,一定在自问是为什么。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未对他有过多的赞誉……”

最后李鸿章还去了英、美、加诸国。由于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他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再三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李鸿章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访问人数:596982人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0号     大连博物馆 版权所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备案号:辽ICP备180005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