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惨败后,中国海军在内忧外患中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历程,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段是中国剧烈动荡的时代。本期解读,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海军是如何在乱世中重建。
乱世中重建
经过中法、甲午两战,洋务运动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疆巡抚陶模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海军在艰难中复建。
在购舰方面,主要依靠从西方列强进口。由于旅顺、青岛、威海等良港已经先后失去,新组建的海军只能以大沽口、烟台等地为基地。
▲清朝末期,清政府从海外购买主要战舰
1909年,清政府任命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成立了直属朝廷的筹办海军事务处,并派人赴欧、美、日考察海军,并实行了购买战舰,整备旧有海军,开设海军学校等相关措施。
载洵(前排左二),醇亲王奕譞之子,光绪之弟,封镇国公,官至海军部大臣。晚年坚持民族气节,拒到伪满洲国赴任。1949年逝世于天津。这是载洵赴欧考察时留影。
萨镇冰,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近代海军将领。先后担任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要职。他在上任后,制定了一份发展海军的七年计划(1909——1915),拟购制1600吨位战舰50艘,总价款为1.6亿两。
1911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16年后,在加勒比海面上出现了一艘悬挂着龙旗的军舰,这就是有着传奇经历的军舰“海圻”号。此时正逢墨西哥、古巴等国发生排华运动,墨西哥更出现了托雷翁大屠杀,“海圻”号奉清政府派遣,出访英、美、加、古巴等国,承担维护侨民权益任务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海军军事外交的先河。
“海圻”舰1896年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1898年下水,1899年从英国航行回国。排水量4300吨,舰长132.3米,舰宽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海里/小时,马力1.7万匹。舰上装备有各种口径的舰炮34门,鱼雷发射架7座。
“海圻”舰上出航期间全舰的官、生、兵每月的薪金都比在国内时多一倍,并仿照英国海军军服样式订做了军服,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服装的最早记忆。在驶离国门前夕,程璧光下令剪掉了所有军官和海校实习学员拖在脑袋后面的那根长长的辫子。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司令。海军起义与反正,有力地支援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海圻”舰也改旗易帜,加入革命。1912年5月,“海圻”舰抵达上海吴淞口,获孙中山嘉奖。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政府官员祭明孝陵,孙右侧第一人即为海军部长黄钟瑛。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即以“海容”“海琛”“南琛”等舰组成北伐舰队,护送北伐军在山东沿海以及庄河沿海登陆,有力地支援了北方革命。
1912年4月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了北洋政府。海军部接收了旧海军公事及原各地海军机构,制定并颁发了海军各级官制和各种体制。由清末海军旧将、第一位参加辛亥革命的海军高级将领刘冠雄出任总长。